引用自 楊照 臉書動態

曾經,這個社會存在著一種理想:讓每個孩子擁有平等的受教權,讓

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天分能力得到適合他的教育內容.曾經,這份理想還有衍伸擴張的部分:希望不只是孩子,而是這個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不管甚麼年紀,都可以持續追求知識、提升自我,藉由學習來實現夢想.

基於這樣的理想,才會有廣設高中大學的教育改革,才會有今天在台灣超過一百五十所的大學院校.也是基於這樣的理想,才會有社區大學的興起,也才會又教育部的「終身學習」計畫.

在現實上,那麼多的高等教育機構還在,「終身學習」的口號還在,社區大學的招牌也還到處掛著,然而令人遺憾地,促使這一切變為可能的理想卻早已消失了,結果使得沒有理想根底的這些現實,嚴重扭曲變形了.

當這個社會還在強調「滿級分」,還在大肆報導讚揚考試高分成就,相對的變化就一定是高等教育的菁英化.表面上看大家都有大學念,然而少數菁英明星學校得到了大部分的關注與資源,大多數的高等院校卻持續在敗壞中,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台灣高等教育正快速淪落為這個社會最龐大的浪費,浪費教育資源、也浪費年輕學子的成長時間.

當「滿級分」的學生都集中選擇幾個特定的學校、科系,並視之為理所當然時,我們怎麼期待擁有不同天分能力的孩子,能夠在這個社會得到多元的發展機會?那些沒有辦法上明星高中,沒有資源補習的孩子,那些無法適應考試方式的孩子,他們繼續在我們的社會中實質上被流放到邊緣,得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教育.

普遍功利主義籠罩,缺乏多元視野,同時也就影響了我們的「終身學習」範圍.台達電的鄭崇華董事長說他想要去進修讀天文學,這是多麼美好的「終身學習」夢想,但問題在:懷抱這種夢想的人要到哪裡受教呢?有多少社區大學提供純粹知識、深刻思考的課程?「終身學習計畫」又提供了多少不同面向的學習可能性呢?

難道不能、難道不應該認認真真地想辦法重拾、重建教育的理想?
 
--------------------------------------------------------------------------
 
雖然身為一個念商管的學生,但我並不會只在這單一領域中得到任何目標、成就或價值。雖然對這方面有興趣,但也不是夢想著當一個資本家企業家或是高級主管,因為這只是排在末端的興趣,我也不是很熱衷賺大錢或是想出十六箴言來鼓舞他人。
書局裡那些人生三十以前必做的十件事還是職場必勝秘訣等等市儈氣味濃厚的書一向是我最討厭的。學習應該是一種訓練思考方法的樂趣,而不是成為為了未來汲汲營營的工具。
精神病院真是為我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o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