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被點名問我的看法, 

所以出現了這篇文章.

 

在各位看倌看下去之前, 我先聲明一下:這篇文章的遣詞用字不會很客氣. 

 我跟父母的感情不差, 我想我也還算孝順的小孩,但是因為這是批判性的文章, 所以如果語氣或是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大逆不道的話,我很抱歉傷害了別人的感情. 但是很多事實或是現象的確就是這麼傷人. 

然後文中很多是我自己的觀察, 不一定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所以也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對老爸其實我就是在說你!!!), 謝謝.

 

最後, 如果有人看到這篇文章, 然後喜歡並且贊同, 願意分享的話我深感榮幸, 請自便, 歡迎分享.

有加上' '單引號引述符號和底線的字句引述自底下這篇文章"論大學生燒成績單的可能性"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dscher-han-huang/%E8%AB%96%E5%A4%A7%E5%AD%B8%E7%94%9F%E7%87%92%E6%88%90%E7%B8%BE%E5%96%AE%E7%9A%84%E5%8F%AF%E8%83%BD%E6%80%A7/10151220848110388

 

 

以下,進入正題:

1. 父母到底有沒有權利和義務查看子女的成績單?

 

我想如果我沒有出去當交換生前, 我會反射性的回答:有.

我覺得既然父母出錢讓我受教育, 那我讓他們檢視一下我的學習成果/結果(不論是好是壞)似乎也無可厚非.

在台灣的確是這樣子. 大部分的子女讀書都是來自於家庭的資助(當然也有很勵志和令人敬佩的自己半工半讀的例子, 但是我這裡是就我個人和大部分我看到的情況來論述), 因此, 在這方面, 父母似乎有了"看成績單"的正當性.

 

在瑞典不是這樣的.

先警告大家, 瑞典是一個賦稅很重的福利國家,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的政府威能, 對人民有很多很多的照顧, 這個威能來自於社會上每個人心甘情願的繳交高比例的稅(我去的城市光是所得稅就高達32%)

因此我沒有要說什麼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只是讓大家知道我所看到的其他地方的作法是怎麼樣, 那他們可以這樣做當然會有背後的社會, 文化因素和條件.

 

在瑞典, 所有的成績單是電子化的, 我修了一門課, 我得A, B, C或D(fail)都只會顯示在我個人的學生電子系統上,

那我的帳密當然只有我自己有.

所 以我父母根本不會接到"成績單"這種東西, 就算我今天所有課都沒過, 必須在學校待六年以完成所有我該修的學分, 我想我的父母大概也不會接到任何通知XDDDD (我沒有遇過這種狀況, 但是我身邊這樣狀況的瑞典同學也從來沒有提過"他要怎麼跟家裡解釋", 或是"家裡接到什麼通知")

 

為什麼? 難道瑞典的父母沒有檢視成績單的正當性嗎? 他們沒有出學費給大學生受教育嗎?

的確沒有.

 

在瑞典, 所有的高等教育是國家買單, 也就是說, 當你是歐盟會員國國民, 你上大學和研究所是不用繳學費的.

對瑞典人來說, 這很正常, "教育是一種最好的投資, 任何想要學習的人都該被鼓勵", 我遇過大概五個以上的瑞典人一臉驕傲(對他們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我相信, 如果是我我也會很驕傲的)地這麼對我說.

 

不用繳學費很棒吧? 這還不是最棒的.

 

在瑞典, 如果你是瑞典籍大學生,

國家會按月給你一筆錢, 名曰:"簿本費"

是讓你日常租房子, 買課本, 等等的生活費.

這筆錢當你出去工作時, 必須以很低很低(幾近沒有)的利率還清.

因此, 當你是學生時, 你不用向家裡拿錢, 你完全的自立. 

這筆錢的發放期限是六年, 也就是說, 並不能投機取巧當一輩子的大學生XDDDD

我問過瑞典學生, 那如果我家裡很有錢, 我可以不拿這種低利率學貸, 然後靠家裡資助嗎?

瑞典學生聳聳肩, 說你或許可以這樣做, 但是事實是沒有瑞典學生會這樣做, 他們覺得這樣很怪, 你已經成年了, 為什麼要靠家裡?

我的確有認識家裡非常有錢的瑞典學生, 他照樣領學貸, 然後跟我們所有窮酸鬼一樣一起租corridor, 開伙省錢, 鬼混XDDD 

 

在這樣的環境下, 瑞典的大學生是非常自立的, 瑞典的父母也的確沒有"看成績單"的正當性.

瑞典大學生的教育費, 嚴格說起來是他們自己出的; 他們在不遠的未來支付著自己現在的學費和生活費.

他們消耗著的是自己的勞力, 因此他們也只須對自己負責.

我沒見過任何瑞典父母會對他們在上大學的子女的成績說三道四(即使他這學期被當光光也一樣)

瑞典父母最多關心一下他們子女的狀況(你往後的計畫?), 然後會說三道四的大多是"別喝太多阿", "身體還是要顧喔", "別太糜爛阿XD", "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2. 所謂"國外的大學生", 他們真的比較強嗎? 

 

根據那篇文章:'但 這個學校的大學生,就我個人的感覺,他們的潛力素質不會比台灣的大學生(我所參照的對象是台北貓空大學與公館大學,這兩處是我個人所熟悉的)好到哪裡去。 至於生活荒腔走板的程度,有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上課的、吸毒的、把骯髒餐具都直接塞進冰箱的、狂歡時把腳踏車從宿舍屋頂砸向樓下的、醉酒把廁所吐 滿穢物還懶得清理放了幾天讓它乾的......

 

然而 他們整體上的學習成就,客觀來說,卻是台灣的大學生難以比擬的。平均起來,他們對課業的學習,稱得上相當專注。與台灣學生在外語能力上的明顯差異暫且不 論,每門研討課上,都不乏出現對專業知識掌握得相當純熟的大學生(當然主要是高學年的,約可對應到台灣的大三到碩一之間)。這些課堂上的亮點學生,少則 一、兩位,多則四、五位。就我看來,這些人的知識能力或許已不下於台灣的博士班程度,而在台灣的大學環境中,每一百人之中,可能還找不到一個這樣的人。'

 

在瑞典我看到的是幾乎一樣的狀況.

基本上瑞典大學生很多實在也是玩得很瘋...有時候我都覺得他們沒有縱慾而死而且這樣還能畢業簡直是奇蹟.

有瑞典人一個禮拜只會清醒三天. 我還聽說過有人一個禮拜沒一天是清醒的(在"專門party的corridor").

 

我去瑞典之後, 我常被同宿舍(corridor)的同學們善意的取笑是:"crazy worker from Taiwan"

還被他們說是"整棟corridor裡最用功的人"

 

但是跟lab partner合寫作業/程式的過程中, 我發現歐洲學生(不只瑞典人)的學習成就的確很好. 

我並不想承認這一點...但是的確他們的高等教育比我們成功很多.

我 的外國同學中, 有人在大學時就自己寫了assmbly code的病毒, 純粹只是因為好玩(好吧, 這傢伙現在在google); 有人因為想要充實自己之前因為好玩而做的飛機電玩遊戲而選修圖學; 有人有一到三年的工作經驗(但也沒大我幾歲), 吃完一個muffin一份軟體工程document作業也寫完了; 有人自己寫了一個open source project, "只是因為好玩".

 

我會說"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厲害...而是, 他們會因為"好玩"而去做這些事.

我台灣的同學不會. 我自己在大三以前時也不會.

我們那時候每天趕鋪天蓋地的deadline和考試半條命就沒有了, 有這種時間, 很現實的, 我會說我會拿來睡覺.

我當時不會因為"好玩"而去做任何project.

當時我曾經有一個禮拜中三天都在作"我拼命地按compile鍵但是compile按不下去然後一分鐘後就是作業deadline"的噩夢.

 

'我所感覺到的毋寧是一種比較單純的態度。相對於台灣學生,在這裡的人們對於「學習」這件事並沒有太多奇怪的負擔,也沒有台灣那種彷彿是天生的對學業的微妙不屑感。對於感到興趣的事物,很直覺地會想繼續多聽點,這不是常人都會有的單純反應嗎?'

 

 

我很慶幸我仍然保有這種反應.

但是, 在"學習"這件事上面, 我很慚愧的說, 它對我再也不是單純的. 當我在學校裡時就不是.

它對我的外國同學來說是相對單純的; 

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制度鼓勵學習.

 

在瑞典, 一個科目只要它一直有開課(一般都會)你可以一直去考試(retake), 考到你高興考到你滿意.

同樣, lab也可以一交再交; 第一次交上去的lab report裡面有錯沒關係, 重要的是你必須把他訂正之後再交上去, 然後當他確定你懂了, 學會了, 你的lab就過了, 沒有分數高低的問題.

在demo時助教除了檢查正確性, 他更喜歡問你"這段code你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寫?", "在這個project裡你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你學到最多的是什麼?"

我的有些外國同學喜歡寫漂亮的程式; 因為他們覺得被助教看到醜程式一則丟臉, 二則有些助教會依照程式的結構和可讀性評分. 

在瑞典, 系計中過了下午五點之後幾乎就沒有人了. 

然後我有外國同學回家之後寫自己的程式, 在系上聊天室跟朋友討論"你最近做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呀?", 然後在修相關的課時把自己的私人project包進去變成final project.

 

我有時候會覺得非常不平衡;

憑什麼你們可以日子過得又爽, 然後又強!!!???

憑他們在一個比較健全的環境下長大吧, 我想.

 

曾經我幫一個瑞士同學(他的corridor mate在修基礎微積分)解三角函數的題目,

我在他前面導積化和差, 倍角和角等等公式, 我想對有參加過大學聯考(不管是指考或是學測或是聯考)的台灣學生,

這些應該算是一種基本技能或是本能吧(不然考試時三角函數的分數都會再見了...哭哭).

但是我的瑞士同學目瞪口呆.

他跟我說"你真是非常讓人印象深刻, 我印象中就算老師(tutor/teacher)也沒辦法導得這麼快, 這麼迅速, 而且都不用看書全靠記憶!!"

 

我當下真是啼笑皆非.

原來我們的教育是, 讓我們背下了一堆不一定是必要, 或是查書就可以知道的東西.

我事後每次回想這件事我還是會覺得很難過:

原來我們被這整個教育系統欺騙了二十年.

我們這麼認真的念書, 一遍又一遍的反覆練習, 寫爛這麼多本參考書...

在小時候例如中小學, 在課堂上問問題或是認真寫有主見的報告,

老師會跟你說, 不要問範圍外的問題, 考試只會考這些你不要浪費時間,

報告因為封面沒有裝訂而且不是彩色的, 所以自已打了一個禮拜的四五十頁的報告比同學只花十分鐘從網頁上直接列印下來的彩色報告分數還要低.

 

然後我們畢業之後, 我們被嫌棄沒有創造力,  沒有主見, 只會死背,

並且被國外的快樂學習的同學們打趴.

 

我在台灣的研究所時, 曾經跟住在我對面的同學聊天, 她是理工科的學生,

她跟我說, 她從來不知道她背這些地理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我好難過. 我跟她說, 這些是有用的, 妳不知道嗎?

我出國交換時, 我因為這些地理和歷史的知識而可以流暢地跟外國學生聊天,

妳有一天可能會變成一個工廠的老闆或是經理, 這樣地理的知識對妳難道沒有用嗎?

妳難道不需要知道哪邊有原物料, 哪邊的市場比較豐富, 這之間的運輸交通怎樣比較省錢?

有一天妳可能會跟不同國家的人做生意, 知道他們背後歷史文化的背景和習性難道沒有用嗎?

 

我們的基礎教育強迫我們學習了一堆東西, 很多時候連學生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學, 只知道"這很重要, 因為考試會考"

最糟糕的是, 學生自己甚至不會思考重要性從何而來.

然後就產生了一種受迫的感覺:"因為要考試, 我被逼迫念一堆不重要的東西"

因此學習的樂趣大大降低, 而且也不會有任何想要挖掘知識或是保存這些知識的動力或想法.

 

我想, 這是在學習的過程中, 最最悲傷的一件事.

 

3. 是否, 我們的社會對於大學生的定位, 跟國外不一樣?

 

'然而台灣人也許會問:這樣學生蒙騙打混怎麼辦?傳統德式學院的回答會是:大學生是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學院不能為他決定、也不能替他負責。'

 

在瑞典, 老師從來不點名. 至少我在的學系從來不.

因為他們跟德式學院的觀點一樣,

"學習是你, 學生自己的事."

你可以把自己當掉, 你可以都不去上課, 你可以考試不去考...

沒有人會阻止你.

這學分是你自己要拿的, 這堂課是你自己該學的,

老師只做到"幫助你"的角色, 他不會監督你.

你自己為所有的事情負責.

如果你可以只靠看課本, 看講義而學到所有東西, 而非去上課, 你可以考過考試的話,

fine, go ahead, 沒有人會對那有意見, 只要你具備這樣的知識和資格拿到學分即可. 

 

我覺得, 他們的確是比較把大學生當成"成人"在看待.

老師不會babysit你, 也不會監督你, 反正你該做什麼, 問心無愧即可.

"學習是自己的事. 我只是提供你資源." 瑞典教育給我這種感覺.

 

曾經, 在剛抵達瑞典的暑假, 我在上午的瑞典語課常常遲到(我的藉口是時差, 是的), 我每次遲到, 進教室時我會講一句"sorry."

這對台灣學生來說應該蠻天經地義的.

有一天下課時, 教瑞典語的女老師把我找過去,

她笑著問我說, "為什麼每次妳遲到都要道歉呢?"

"以後不要道歉了, 因為沒有聽到課是妳自己的損失啊!! 妳不需要跟我道歉, 那對我一點影響都沒有!! 下次遲到, 妳就直接走進來教室就好啦!"

 

在瑞典, 學習是自己的事.

你只對自己負責.

你想要study break(休學), 直接在學生系統上送出申請即可, 連家長簽名都不用.

 

在台灣則不.

在台灣, 學習還是老師的事, 是父母的事, 有時候甚至是家族的事.

有時候國高中老師的業績就是班平均(我的高中比較特殊, 大部分老師比較沒有在比這個); 有時候父母的業績就是小孩的成就; 有時候長輩對於一個小孩的認識只在於他身上的關鍵字:哪個學校, 全班第幾名, 在哪個公司工作, 沒了.

 

我有時候覺得, 在台灣, 小孩只是父母的影子, 他們只專注於"想要你變成什麼樣子", 有些父母甚至是用虛榮心在養小孩(我的小孩讀名校, 我的小孩多才多藝, 我的小孩很懂事很好炫耀).

在瑞典, 我看到的是, 父母更把小孩當成"獨立的個體", 小孩想做什麼, 在父母能支持的情況下, 他們盡量支持他.

瑞典的父母不在乎你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 你只需要能夠養活自己, 然後活得快樂就夠了.

我的瑞典同學是這麼告訴我的.

 

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台灣父母都是這樣, 虛榮心也不一定是父母唯一的理由, 更不一定是最主要的理由.

(但是我個人的生長過程中我發現對於父母, 炫耀的確是一個因素)

穩定是比較強的一個因素. 父母在漫長的人生打拼過程中, 根據自身經驗, 傾向於希望孩子走向"比較穩定的專業和工作", 這樣往後孩子比較不容易需要那麼辛苦, 被錯待, 吃很多苦.

嚴格說來這也的確沒什麼不對.

 

我覺得有趣的現象在於, 台灣的父母比較在意"孩子有沒有成就", 我們的思考被侷限在"有成就"=>"不會吃苦"=>"會快樂"

但是其實事實不一定是這樣.

歐洲人的思考模式比較傾向於"想要快樂嗎?那就去追求它吧."

他們的歷程反過來:"先快樂"=>"找價值"=>"有價值就可以因此養活自己"

這是很不一樣的.

的確他們這樣比較冒險. 但我發現大多數的時候他們成功的情況還是很多.

 

然後我永遠記得,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在考大學前壓力大得不得了, 我問她說:"妳一定得念醫學院嗎? 妳家裡有這樣要求過妳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 慢慢地說:"他們(家裡的人)沒有講過, 但是我知道他們想要."

然後我也永遠記得,

在學測分數公佈, 開始填志願那天,

班上是怎麼樣至少有三個人在電話裡大哭, 跟家裡人吵架, 想要填不一樣的系所,

然後有多少人當天整日面色慘白, 因為各種跟家裡的不協調.

 

我記得,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那麼熱愛科學帶給她的感動,

但是因為不小心考太好,

後來的有一天, 她在網誌上寫:"有點懷念以前那些念物理時, 純粹的小小感動的時光, 但是現在, 只好告訴自己, 為了往後的病人努力吧."

 

我也記得,

我的法國同學問我:"妳整天都說妳必須study, 為什麼妳這麼非拿A不可?"

我跟他說, 我需要漂亮的成績單來申請研究所.

他說"that's so stupid!"

然後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解釋這背後的一切原因, 學歷, 工作, 家族壓力, 我高中同學臉上的眼淚.

 

我們在台灣的學習不單純, 很多時候我們不只是為自己而念書而學習.

我們也不被當成成人看待, 我們不被相信足夠成熟來選擇自己的道路, 或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在父母和社會的眼中, 我們或許永遠是小孩.

我們的意見不值得採信, 學生運動只是天真下的產物, 父母不相信學生會思考, 社會也不相信學生會思考,

"學生很容易被利用", "你現在做的決定只是衝動下的產物, 你不了解這個社會", "我都是為了你好".

 

 

在歐洲不是這樣子的.

當你成年那一天, 你就是個成人.

你為一切自己做的決定負責, 你甚至不再跟家裡拿錢.

你仍然享受一切當學生的優惠: 便宜一半的學生票, 自由的時間表, 免費的教育...

但這並不是因為你年輕, 或是因為你是"天真的學生"需要保護,

這只是因為你是一個樂於學習和有能力學習的成人, 而社會鼓勵樂於學習的人.

 

 

因此,

在瑞典, 大學成績單只有學生自己能看到.

因為你是一個成人, 只對自己負責.

 

在台灣, 大學成績單會寄到家裡給父母過目.

因為你對他們有義務, 你有必要在自己的事務上, 對他們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o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